NBA 是籃球選手夢寐以求的最高殿堂,亞洲國家鮮少有人可以進入NBA,除了中國的姚明曾立足一段時間,其他的選手即使在亞洲盃稱霸,但到了NBA都只有擦到邊而已,可想而知,NBA有多麼競爭。
我是 Coach Brian 黃柏偉,我的夢想是訓練出NBA球員,所以我反覆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或是訓練方式能不能真正的幫助到球員,挑戰更高殿堂。林書豪給了大家一個非常好的模範與標竿,大家都會說亞洲人的天生條件不如美洲人,就生理素質而論這說法確實中肯,但我覺得更大一部分是文化與環境所影響。
試問,台灣球員真的沒辦法挑戰NBA嗎?
近幾年我有幸訓練不同層級的選手,也曾赴美與 Drew Hanlen(NBA球員的個人訓練師)學習,從這些過程中,我覺察台灣選手與NBA選手在身體素質之外的差異。
一、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積極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很容易被大家當成異類,人在球隊裡與教練敘述自己的想法,有可能被認為在挑戰教練的專業或是權威。
在學生時期,我屬於那個不敢出聲的人,深怕自己會講錯話或做錯事,老師與教練說什麼就做什麼,這方法便少了培養獨立思考與檢視的訓練、不知如何變通,久而久之,很多選擇與判斷,都會越來越憋手憋腳。在美國協助 DREW HANLEN的過程中,訓練前後訓練師與選手的溝通沒停過,甚至在訓練的過程中,選手只要有疑問就會直接地詢問,這樣的互動能達成共識,有共識才能讓訓練更有效。在台灣擁有這樣習慣與特質的選手,在籃球場上的成就都有一定的高度,曾在非賽季協助過念哥(陳世念)跟敏哥(楊敬敏)一陣子,他們就是會針對訓練的東西提出疑問的選手,有人或許覺得憑他們的經驗與能力,應該可以不用問也能理解所有的內容,然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心,不斷吸收新的觀念,將新技能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他們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競爭皆為良性
選手的職涯不只是比賽競爭,就連每一個訓練環節都在互相比輸贏。在美國協助訓練的日子,還記得在美國某一個寒冷的早晨,兩位球員一人一個籃筐先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投籃熱身,熱身完後,Drew 設計了一些投籃情境與腳步,原本安靜的球場再開始的瞬間變的非常吵鬧,兩邊的球員開始喊出自己的進球數,有時彼此鼓勵,有時互相調侃,在這樣的氣氛下完成一個小時的投籃訓練。現在回想起來,在去美國進修的前夕,與敏哥、念哥、壘哥、傑哥等黃金世代選手最後一次的訓練,大哥們也要求我設計一個投籃對抗訓練,當第一顆球投出後,氣氛就像我在國外看到NBA球員訓練的樣子,球員這樣的要求與本能反應讓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三、時間管理
大家有沒有發現旅美的選手,像是 吳永盛、王律翔 等人,回來之後跟台灣環境下的選手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答案是自律,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反觀多數台灣的選手比較沒有這樣的觀念與習慣,我想這跟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台灣選手在大學前都是用相對高壓的方式進行訓練,每個行程都學校教練與師長安排的,只需要按表操課就好。在國外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下,旅美的選手不管是課業或是球技上,只要一鬆懈,機會就是別人的,教練也不會幫你把一整天的行程安排好,他會認為這是你的事情,所以只要自己不自動自發,你跟別人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看過NBA球員一整天的行程,從早到晚安排了訓練、體能、恢復與治療,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時時刻刻武裝自己,在機會來臨時用力的把握。
隨著職業聯賽的興起,眾多人事資金投入,對於籃球整體環境是一件正向的事情,選手開始有了很多元的機會,自然也必須了解自主訓練,投資自己的重要。
固然,這三項是我針對 NBA 球員的特質分享的重點,然而,這些在青少兒的教育與訓練也相同重要,不斷提醒以上三點,我認為台灣的選手挑戰更高的殿堂,也不無可能。
延伸閱讀:
三種教練人格特質,讓你在女生訓練中快速突破他的心防!!
不想被取代,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分享三種能讓教練自我持續進步的方式
踏出夢想的第一步-Los Angeles
訂閱引爆電子報,定時放送優質的籃球訓練與教學內容👉http://bit.ly/訂閱引爆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