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門研究青少年運動的學者,我發現壓力對運動員造成的影響往往在他們進入職業賽場之前就已經開始,甚至在孩提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且,這種壓力的最大來源往往是教練、同儕和父母。以下將帶大家了解年輕運動員所承受的五種壓力來源,以及這些壓力是如何影響於他們的身心。

1. 嚴厲批評
有些教練會貶低運動員、大聲斥責並強調勝利重於個人成長的觀念,這種教練通常採用的是所謂的「控制型」教導方式。這類型教練不會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如技術、戰術和態度等意見,而是會在關鍵時刻針對明顯錯誤提出指責,甚至進行人身攻擊。
這種教練風格會讓運動員將注意力從自身能力轉向於對犯錯的重視,進而養成「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心態,甚至衍生出不具有運動家精神的不道德行為。因為在這樣的教練風格下,許多運動員比自我認知,更加看重教練對他們的評價。
當教練過度關注球員在場上的負面表現時,也會影響運動員以同樣的方式審視自己。但實際上,給予具體的指導比單純的責備更有效。以籃球為例,「用力蹬地」或「瞄準籃框」等實質的建議,往往比指責失誤能為球員帶來更顯著的影響。
許多老派的「控制型」教練依然沿用他們年輕時接受的訓練方式,儘管多年來的研究表明這些方法存在危害。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懲罰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這種高強度的體罰實際上弊大於利,因為訓練結束時進行額外的體能消耗,容易增加疲勞和受傷的風險。

2. 同儕壓力與影響
上面提到教練的行為對於運動員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同儕也會模仿教練的行為。
在比賽或隊內對抗賽中表現出色的運動員,通常能夠獲得隊友的認可,並和他們建立深厚的聯繫。對於許多運動員來說,在球場和運動圈外建立友誼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尤其是在大學體育界。
然而,如果隊友間出現模仿、嘲笑、霸凌或排擠的行為,會導致團隊內部的矛盾。一些運動員可能會把訓練視為避免衝突和攻擊的場所,而非精進技能、挑戰自我和建立友誼的機會。這種心理層面和情感上的干擾會影響他們的球場表現、專注力和穩定性。
當教練或隊友過度關注運動員的外貌和身材時(尤其是在體操、摔跤等重視體態或有體重限制的運動中),可能會助長一種重視身體外觀而非實際運動能力的文化。當運動員認為外界希望他們變得更瘦或更壯時,他們可能會產生焦慮、憂鬱,甚至飲食失調。這樣的狀況在啦啦隊等運動的高階競技層級更為常見,因為這類型的運動往往需要公開進行體重測量,穿上展露身材的服裝,並進行飲食控管。

3. 家長的期望
相互競爭所造成的影響遠在賽季初期或比賽開始前就已存在。孩子在參與運動時的感受,往往和父母如何看待與重視競爭有關,尤其是在輸掉比賽時反應會更明顯。
當父母用金錢獎勵孩子的勝利時,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自私,並降低他們的長期動機。畢竟,大多數父母無法無止境地提供金錢獎勵,即使是獲得大學獎學金的學生運動員,在因其表現而獲得金錢報酬後,往往也會喪失原本的動力。
當父母過度關注外在成就時(如冠軍獎盃、入選頂尖隊伍、大學獎學金、代言合約,甚至是近年來的姓名、肖像及形象權(name-image-likeness, NIL)交易),可能會與孩子在運動中的內在動機相衝突,例如表現能力、自主決策以及透過運動與朋友相處的樂趣。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成就的壓力時,他們的價值觀會發生改變,也會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度完美主義、倦怠、焦慮、憂鬱,甚至飲食失調等問題。

4. 早期專項訓練
一些家長從孩子 7 歲起就開始推動他們全年專注於某一項運動。然而,過度操勞身體所造成的運動傷害、心理壓力和倦怠,都已經被證實是在 12 歲前過早進行運動專項化所導致的後果。
在青少年時期進入更高水準的比賽時,運動員的訓練安排通常會擴展至飲食與運動習慣的層面。為了符合這些標準,他們可能開始使用合成類固醇,或是過度訓練和帶傷上陣,甚至限制飲食。原先為了提升表現而健康飲食的初衷,可能演變成過度關注食材成分、計劃飲食、過度節食等行為,甚至導致一種新興的飲食失調症——「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 nervosa)。
站在對孩子們好的立場而言,應該讓他們嘗試不同運動,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找到最喜愛的運動,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身體類型的運動項目。

5. 訓練和身體使用過度
「少棒肘」(Little League elbow)和「奧斯戈德氏病」(Osgood-Schlatter disease,經常伴隨膝部疼痛)等因過度使用患部而導致的傷病日益普遍,根據統計,專注單一運動項目的美國高中運動員,因過度使用而導致的受傷風險比一般運動選手高出50%,而雙棲運動選手則又高達85%。
在美式足球、拳擊和綜合格鬥等運動中,受傷會被視為光榮的象徵。然而,當運動員因傷被迫提前退役,會導致他們的心理狀態難以適應,自我認同和身分的喪失可能會讓他們受心理疾病所苦,甚至間接增加家庭暴力風險,尤其是當運動傷害涉及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時。
除此之外,直接目睹運動傷害發生也會對觀眾造成心理創傷,症狀可能持續數天至一個月,甚至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因此,當我們為那些在場上奮不顧身的年輕運動員加油時,也應該思考:這一切究竟是以什麼代價換來的?

原文連結:5 ways pressuring young athletes to perform well does them harm
延伸閱讀:
【外電翻譯】當孩子未能進入頂尖球隊時,如何幫助他們從挫折中成長
【外電翻譯】重返校園運動: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期與新賽季
【外電翻譯】教練為孩子們帶來的利與弊
【外電翻譯】家長們在孩子們運動面對壓力時所扮演的角色
【外電翻譯】比賽前的期待、儀式與慶祝:青少年運動員如何克服恐懼與壓力